刘野,1964年⽣于北京。他⼤胆、感性的画作将抽象与具象结合,以超越了传统东⻄⽅艺术范畴的独特语汇,探索历史与表现⼿法的交汇。刘野的作品往往取材于其童年对中国的记忆以及此后在欧洲的艺术教育。他的画作构图井然有序,并且强调图像的视⻆和观看的⽅式,同时也⼴泛借鉴了各类美学、⽂学及⼤众⽂化的素材,包括安徒⽣(Hans Christian Andersen)和路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的童话世界、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和弗拉基⽶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学作品,以及从巴尔蒂斯(Balthus)到包豪斯(Bauhaus)学院艺术家们的现代主义绘画、建筑和设计作品等。刘野在其超过25年的创作⽣涯中深受这些经典的启发,因⽽创作出的作品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元素,⼜完全展现出属于他⾃⼰的独到之处。


刘野曾于北京⼯艺美术学校学习⼯业设计,以及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壁画专业,此后他前往柏林艺术学院学习。他在欧洲⽣活和学习的六年时间对其艺术⽣涯意义重⼤,其中包括于阿姆斯特丹皇家美术学院为期六个⽉的艺术家驻留项⽬。在这段时间⾥,刘野更加深刻地学习了⻄⽅艺术史和建筑学理论,并从诸多⻄⽅艺术⼤师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如⽂艺复兴早期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古典⼤师⽐特拉斯·克⾥斯提斯(Petrus Christus)和约翰内斯·维⽶尔(Johannes Vermeer)、⻛格派建筑师格⾥特·⾥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以及现代主义艺术家保罗·克利(Paul Klee)和⽪特·蒙德⾥安(Piet Mondrian)等等。其中蒙德⾥安对刘野的影响也许最为深刻,他极简的⼏何构图画作成为了刘野画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刘野将这些⻄⽅艺术的考量与中国传统的视觉元素结合,⽐如他在⼀系列画作中以极简的构图描绘了⽵这⼀中国⽂化中美德的象征和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主题。他的作品层次丰富,蕴含着对⽐例和尺⼨、和谐与平衡的内在思考。在艺术家近年来描绘书本的系列中,有些书⻚已经打开,但内⻚则是空⽩。这强调了书本作为物体本身的的形式特质,⽽模糊了其承载的主观内容。在这些作品中,⽔平和垂直线条与曲线交织,勾勒出书本的⼏何轮廓。对书本近距离的描绘体现着刘野对书这⼀物件本身的欣赏,以及他对⽂学的热爱——刘ᰀ的⽗亲是⼀名⼉童⽂学作家,让他在⼉时就认识了很多⻄⽅作家,⽽这也激发了他对外⾯的世界的好奇与想象。


刘野2018年在上海Prada荣宅举办个展《寓⾔叙事》(2018年11⽉⾄2019年1⽉),并于2020年1⽉30⽇⾄2021年1⽉10⽇训回⾄⽶兰普拉达基⾦会。其他为艺术家举办个展的机构还包括:荷兰蒙德⾥安之家(2016)以及瑞⼠伯尔尼美术馆(2007)。刘野的作品在多个国际群展中展出,包括:柏林汉堡⻋站美术馆《你好世界·重新定义收藏》(2018);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2015年的世界》(2015);⿅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聚焦北京:Heus-Summer收藏》(2014);上海⻰美术馆⻄岸馆开幕展《开今·借古》(2014);中国美术馆《在当代——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2012);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平⾏展《未来通⾏证--从亚洲到世界》(2011,后巡展⾄⿅特丹世界艺术馆、台中台湾美术馆及北京今⽇美术馆);埃索⽅⾈现代美术馆《CHINAMANIA》(2009);加州⼤学伯克利分校美术馆《麻将:希克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2008,后巡展⾄麻省萨勒姆⽪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2017年,刘野的作品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艺术万岁》(Viva Arte Viva)中展出。展览由威尼斯双年展总监、巴黎蓬⽪杜艺术中⼼总策展⼈克⾥斯汀·⻢塞尔(Christine Macel)策展。


刘野的作品被众多公共机构收藏,包括上海⻰美术馆、⾹港M+希克收藏、上海美术馆、北京今⽇美术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等等。

本网站图文版权归属萃舍云集当代艺术中心或署名作者,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使用。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
请联络info@thecloudcollection.org获取复制和转载授权。
Copyrights to all images and text appearing on this website remain with The Cloud Collection or named authors No reproduction or
reprinting permitted wthout authonzation.Please contact info @thecloudcolection.org for reproduction/reprinting authonzator